例如在去年谈判最敏感的时候,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单方面公然表露其谈判报价。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澳矿巨头围绕10%至15%的涨幅与中方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讨论。连续几年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高昂的原材料本钱已经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的沉重负担,也成为发展的一大瓶颈。这显著是通过公然信息渠道与另两家矿山巨头“暗通声气”,客观上形成“价格同盟”。
。这就是我国钢企这几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的主要原因。
今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还未开始,就受到钢铁行业内外如斯关注的原由,可能是我国钢企一再地被迫接受大幅度涨价。应当说,铁矿石谈判本身等于一个双赢的过程,然而矿石巨头咄咄逼人的背后实则有其强盛的利益诉求。我国成为全球的加工、出产中央,主导了出产,但主导不了原燃材料的价格。作为国际铁矿石第一大入口国,我们这个大买家却对这些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原材料的定价缺少发言权,被迫“高买低卖”,成为全球商业中最大的被动买单者。
我国钢企在别人制订的游戏规则下与人谈判如何不受制于人?2006年的铁矿石谈判的失败,就折射出我们缺乏定价话语权的尴尬。
目前,三大铁矿石巨头垄断了全球74%的35CrMo合金管商业,而我国钢企对入口35CrMo合金管的依存度已经超过50%。但自从获悉淡水河谷公司报出了24.6%的涨幅,澳矿就不再继承此前的讨论了